“山药”别名山芋、薯蓣、苹茹等,是滋补佳肴,炒、爆、溜、汤等多种烹调方法均可。
瑞昌山药个头适中,皮色浅棕黄,光泽鲜亮,是山药中的极品,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真山药”。瑞昌山药适应性强、品质优、耐贮存,块茎长棒形,表皮淡黄或浅棕黄色,长25—60厘米,粗3—7厘米,上部毛孔多,须根密,一般长5—7厘米,多呈水平方向生长,中下部表皮光滑,毛孔较稀,须根少而短,毛孔下陷。颈部灰棕色,长约8.5—12.8厘米,粗0.8—1.5厘米,密生棕褐色细根。肉质洁白,组织细密,粘液多,烹调时久煮不糊。无明显缺陷、机械损伤、斑痕、萎缩、腐烂、异味和病虫害等。
瑞昌山药其块茎含淀粉16%、蛋白质2.7%、脂肪0.2%、碳水化合物14%、维生素C5毫克/100克、皂甙50微克/100克,以及消化酶、胆碱、碘质、钙质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瑞昌山药作为蔬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作为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载:山药气味甘平无毒、除寒热邪气,长肌强阴,久服耳聪目明。《本草纲目》记述:山药可达肾泉、促脾胃、止泄痢、润皮毛。《中国药典》指出:山药能补脾胃、益肝肾,用于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老年尿频尿遗、遗精、白带增多等症。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地貌主要为丘陵、低山,地势东西高,南部偏高向北倾斜,海拔60—600米。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达80毫米以上,土壤为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富含有机质,呈中性或弱碱性,盐基饱和度大,耕作层疏松呈粒状结构。
瑞昌市位于长江南岸,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完整。地表水资源1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7亿立方米,亩均水量4744立方米。境内森林覆盖率54%,水土保持良好,基地水资源丰富。
瑞昌市地处低纬度地区,紧靠北回归线,境内属中亚热带北缘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10℃以上持续天数为233天,有效积温5067℃。年降雨量1700毫米,高的年份达到2000毫米以上。降水春夏两季较多,秋冬两季较少,其中43%降水量集中在第二季度即4—6月,7—9月占24%,雨量分配不均,但是总体雨量适中,适宜于瑞昌山药各阶段的生长。光照资源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5千卡/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秋季日照占35%以上,年无霜期260天。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的土壤和降水,为山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
瑞昌山药历史悠久,据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的《瑞昌县志》记载,当时瑞昌山药就是本地主要物产之一,已有五百余年的种植历史。
据民间流传,瑞昌山药早在唐朝就成为了朝廷的贡品。相传,唐明皇为给杨贵妃美容,健身丰乳,搜觅天下灵丹妙药、山珍海味。朝中群臣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不遗余力纷纷到民间搜觅奇药妙方。时浔阳赤乌场的地方官得知瑞昌山药有滋阴益气、和胃健脾,润肤养颜、延年益寿之功效,便令速速选送数箱,写明烹调之法,报呈进贡。唐明皇、杨贵妃食用山药之后,肤色更加白里透红,容光青春焕发,精力充沛旺盛,龙心大悦,对瑞昌山药赞不绝口,赐其雅号“南参”。
1985年04月,中共瑞昌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山药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快速推进山药生产发展。
20世纪90年代,瑞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山药生产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出路,扩大山药种植面积。
20世纪90年代末,瑞昌市山药种植总面积达到近万亩。
2002年,经瑞昌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瑞昌市绿源山药产业开发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面负责全市发展瑞昌山药的各项事宜。
2003年,经农业部立项,由瑞昌市绿源山药产业开发中心实施瑞昌山药良种繁育项目,着力解决瑞昌山药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品种退化问题。
2004年,瑞昌市成功培育出瑞昌山药无病毒种苗,并投入实际生产中。
品牌
型号
计量单位
生产厂商
是否需要安装
是否扶贫商品
生产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