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来源: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作者: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李维炯教授,中国微生态应用技术权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先后在日本、泰国、法国、朝鲜、南非、新西兰等国参加过多次国际微生态工程技术研讨会。
主要从事土壤土肥、生态学、农业生态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攻关专题的研究并多次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著作有《EM技术研究与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农业生态工程基础》等。
“三九”是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间。 1月11日,“三九”第三天,古城西安寒气逼人、冷风刺骨。生物菌界的泰斗级专家、78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维炯步履匆匆,从北京赶往西安,参加即将召开的“EM微生物技术应用研讨会”。1月11日晚7点半,李维炯不顾长途劳累,提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们一起深入交流微生物技术。提起生物菌和未来农业发展新方向,李维炯尤为兴奋。 农之情怀 一辈子与“农”紧紧相连 有人说,无论何事,只要对它有无限的热情你就能取得成功。 李维炯身上时刻充满着这样的热情,只要和农业有关,和微生物技术有关,他都兴致昂然,愿意倾尽全力。 伴随着一句“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时代誓言,李维炯用一辈子恪守了为农业服务的人生信仰。自李维炯跨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大门,就一直从事农业方面的研究和推广,他与农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搞农业就要到第一线去。”恩师辛德惠院士的话一直在他耳边如影随行。在曲周,为了获得准确的原始数据,李维炯和实验站的农大老师们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都和站里的工人们一起干。农业上很多实验,至少要做三季作物,才能确定获得的结果是否可靠。为了定时定点到田间取样,到实验室做分析,他经常在农村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除了在实验室,其余的日子里他基本都在地里转。 国之担当 EM技术的“中国制造” 每位科学家身上,都深深地烙着爱国情怀。 在上百吨的牛粪堆上随便抓起一把湿漉漉的牛粪,放在鼻子前闻一闻,竟一点臭味也没有,周围也见不到苍蝇。李维炯在日本考察EM有效微生物技术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EM即“有效微生物”,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出来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EM技术在增产、土壤改良、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显著,对于搞生态农业的人来说,十分有吸引力。1992年6月,李维炯教授在日本学习EM技术归来后,就开始了EM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试验与探索。但日本朋友处于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考虑,向中国只提供菌液,不传授“配方”,这使中国经营者无法向相关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只能买日本人的菌液,受他们的操控。 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此刻的李维炯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回报百姓。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李维炯决定研发出中国的EM技术。 在北京市领导的支持下,在河北省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站和北京市海淀区,平谷县实验点上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心之归处 做中国生态农业守卫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片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时常浮现脑海,李维炯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绿色生态梦。他要把EM事业做大,做生态农业的守卫者,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无论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还是有机农业,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生产对人类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产品,还包含一个更适宜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农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事。”李维炯教授一直强调着这句话。“我要把EM技术在全国进行广泛推广,让它在我国农业上发挥更好的作用。”李维炯说。 EM技术最重要的就是推广工作,从1995年开始,李维炯夫妇连续数年举办了全国性和地方性培训班达几十次。培训期间,李维炯经常要不分昼夜地为学员们做辅导,但再苦再累他都坚持了下来。几年下来,光是接受李维炯夫妇培训的人员就有上千人。
李维炯说,曲周让他难忘。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里,有一座石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改土治碱,造福曲周”八个烫金大字,背面则书写着12万曲周人民的深情:“昔日茫茫碱滩,今朝一片绿洲,缘木思本,饮水思源,特树此碑,以志永念。”碑文盛赞当年原北京农业大学辛德惠、李维炯等数十名教职员工扎根曲周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持续在日后的EM技术研发推广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应用EM技术,李维炯教在全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并举办了几十次技术研讨会、培训班及现场技术讲座。
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实验室、田间地头是他一成不变的人生轨迹。
“创造出中国的EM技术。”这句话对于李维炯而言,不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多的赋予了国家使命。
“我最对不住我妻子,让她和我搞EM技术受了很多苦。”时至今日,李维炯仍心存愧疚。当时为了确保EM技术研究成功,他和妻子二人明确分工。李维炯跑试验点和示范基地,57岁的妻子倪永珍则在实验室做试验。马不停蹄跑试点,参与试验、检查和指导,吃饭、睡觉毫无规律。“行踪不定”“没有休息日”,是他工作的常态。而妻子倪永珍常年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由于过度劳累,房间过于封闭,好几次晕倒在实验台旁,但因为微观世界的测试和观察不能间断,妻子倪永珍只有继续坚持研究。
真正让他倍感压力的远不止这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时出现对EM技术效果的非议和质疑的声音。1997年10月,原定于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EM技术研讨会竟在正式开会之前被取消!当时,会议的一切准备就绪,28个国家的代表机票购置完毕……
顶着压力,李维炯夫妇执着坚守着E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此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辛德惠一直在关注着这项研究。辛德惠说:创造出中国的EM技术,必将对我国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地发展农业、净化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做出难以估量的贡献。这再次坚定了李维炯研发中国EM技术的决心。
十年磨一剑。经过多年研究积累,查阅走访,试验实践,李维炯夫妇终于创造出了“中国的EM技术”。2002年,李维炯研制的EM产品问世。产品也在全国大多数省、区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在农业、畜牧业、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陕西榆林的大枣防裂效果显著;深圳大运会期间深圳湾的海滩污染水的除臭;垃圾场的除臭及污水的处理等。2004年7月,经过国家农业部查验核准,完全具备了批量生产条件,向他们颁发了生产许可证。李维炯夫妇终于实现了辛德惠院士生前的遗愿:“创造出中国的EM技术”。
目前,李维炯发明的“EM复合微生物技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并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商品化与市场化,目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维炯仍然在全国继续着奔波的步伐,活跃在应用EM技术的广袤田野,为中国的生态农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家人、亲戚、朋友劝他不要这样辛苦,这样的年龄早该颐养天年,他却不愿就此止步。
李维炯认为,这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征途,更是川涌奔流的国家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生态理念。
他不愿停下脚步,也不会停下脚步,他要让EM技术把祖国的山川变成金山银山。
正是阳春三月,吴凤辉领着我,去了福清市南岭镇吉岚村后山的高山草原走去,他要带我去看看他在高山牧场上养的牛。我一边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听着他饶有兴趣地介绍着海拔600多米的天然高山草场。窗外草场,可说是移步易景。刚开始,还可见到树木,......
查看详情 >“乡贤”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贤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乡......
查看详情 >胡家达,1964年10月出生,吉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清华大学EMBA,担任第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瑞达国际集团董事长,深圳瑞达、深圳瑞必达、东莞瑞立达、越南瑞达、衡阳瑞达、衡阳瑞启等企业创始人。曾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