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

4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议题,发挥全国政协“三农”领域人才荟萃的优势,紧扣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聚焦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钱从哪里来?

2023-06-21  来源:《中国政协》  作者:《中国政协》

20230621/6461927f9870b882299208fd77bf6109.png

【原标题:《良田何处来——全国政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4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议题,发挥全国政协“三农”领域人才荟萃的优势,紧扣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初夏时节,山东平阴县的田间,麦浪翻滚。每一次风吹过,鲜嫩的麦穗迎着阳光,都以不可察觉的速度染上金黄的色彩。“再过十天半个月,就收割啦!”

不过,很难想象的是,之后这片麦田将引入黄河水,摇身一变为稻田。再过几个月,平阴又会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实行一季麦一季稻轮作法,是近年来平阴县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探索实践。“引入黄河水、旱田改水田,将沿黄滩区的涝洼地改造成稻藕套种的水田,既改善了种植结构,又增加了产出效益。”平阴县政协常委、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科科长曹宝钰介绍。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4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议题,发挥全国政协“三农”领域人才荟萃的优势,紧扣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那么,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怎样保障粮食安全,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我们从这场双周协商座谈会说开去,看一看被称为“良田”的高标准农田“源头”。

标准“高”在哪儿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2021年9月16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印发,借鉴2013年以来总体规划和各地实践经验,明确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

建成一亩高标准农田,能多打多少粮食?

高标准农田的首要目标是提升产能,完成“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任务。座谈会现场,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作了详细介绍:“据专家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一般能增加10%-20%,规模经营比例、机械化水平提高30个、15个百分点,水、肥、药利用效率和抗灾减灾能力也显著提升。”

小田变大田,农田样貌、产能都在“提挡升级”。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每年完成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的任务夯实了基础。

有了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各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就“有的放矢”。现在,经历过一个完整四季考验的高标准农田,情况如何?有哪些问题和经验?

今年全国“两会”刚结束不到一周,民建中央和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联合调研组赶赴河南、宁夏、甘肃、青海四地,直接扎到麦田里,与地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代表们攀谈,交流探讨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调研组既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显著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规划上下一般粗,标准不具体,监督、验收把关不到位,有的建完后不好用、不能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孙东生是调研组组长,认为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他建议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科学制定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农业分布区域较广,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农业基础条件差异性大,需要分类施策。”

如何衔接新规划?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张桃林亲历了新规划的编制,建议精准衔接“三区三线”划定,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细致摸清耕地及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等,在此基础上落实并充分衔接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尽快编制完善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

20230621/6f36af770b8936e9f89e95b32428a4e0.png 

旱涝怎么保收

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旱涝保收。调研组在河南了解到,2021年“7·20”特大暴雨暴露了高标准农田重“灌”轻“排”问题,防灾减灾能力存在短板和弱项,造成重大损失。怎么把“望天田”改造成“高产田”,成为调研组关注的一个问题。

“气象保障在高标准农田中主要发挥三个作用:监测气候条件、发布预报预警、研判作物生长优劣程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龚建东建议积极发挥气象保障在高标准农田产能提升中的作用,如建设涵盖自动气象观测仪、农田小气候仪等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网络,让“小仪器”发挥“大作用”。

近年来,部分地方已积极争取将气象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河南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首次将气象保障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大建设并列,作为九大建设内容之一,开展全链条气象保障工作。

同样遭受大雨困扰的还有黑土地。每年雨季过后,黑土地上都会增添新的“伤疤”——侵蚀沟,导致黑土破碎化和粮食产量下降。

“黑土侵蚀沟最宽的可达5米,最长的可达数百米,”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一逮到机会,就要说一说“侵蚀沟”治理问题:“东北黑土地是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2021年水利部侵蚀沟专项普查发现,耕地中侵蚀沟数量高达49.5万条,其中80%以上的侵蚀沟分布于耕地中;根据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监测结果,自2020年以来,漫川漫岗黑土区新成侵蚀沟数量增加了6.6%,年均每100平方千米的新成侵蚀沟6.5条。”

座谈会上,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先导专项的总指挥,姜明建议在设计理念上,推动黑土侵蚀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充分融合,还要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的科学装置,“通过大科技装置,实现我国乃至世界首个风、水及冻融等多营力作用下的黑土质量演变过程模拟和预测大型平台。”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

作为一个与水打了38年交道的水利人,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开门见山: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中,还有2亿多亩没有灌排保障,稳产高产的基础很不牢固。

“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重点在于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补齐农田灌溉排水保障的短板。”李原园建议加快推动国家水网建设,优先把耕地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协调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发言最后,李原园提到了“农业水价”改革,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让农民用得起水,让河湖补得起水。”

 

“钱”从哪里来

“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书记念兹在兹。

钱从哪里来?

建成一亩高标准农田,要投入多少钱?

现行标准下,一亩高标准农田的投入要逐步达到3000元,丘陵山区超过5000元。座谈会上,唐仁健坦言:“目前中央财政投入不到1100元,地方各级政府因财政困难等原因,投入水平总体不高。专项债主要靠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来偿还,现在认定、入库、调剂和收益使用等协调落实难度大。目前,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5省市亩均投入水平达到了3000元以上。”

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还差多少钱?

“未来总投资将高达数万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钱文挥说。作为农业领域政策性银行的“大掌柜”,钱文挥介绍了“金融活水”情况:“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农地贷款5363亿元。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偏低、资金筹措难度加大、社会投融资意愿不强等问题。

而且,今年高标准农田启动改造提升任务。这让唐仁健倍感压力:“2020年以前建成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还有很大一部分已超过使用年限,新建和改造提升的任务都非常繁重。”

双重压力下的资金缺口怎么补?委员们出主意,想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提议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资金补偿机制,结合国家资金投入,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或建设后的长效管护费用,以调动粮食生产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以及相关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钱文挥认为可以探索“两项指标”,用“自我反哺”的方式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高标准农田项目通常能够增加耕地面积,产生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这两项指标交易后可带来较为可观的现金流。“将指标交易收入作为项目自身现金流和企业还本付息来源之一,不仅不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反而能缓解政府投资压力并促进财政增收。”

听完委员发言,部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的原则,处理好财力可能、投资标准和建设规模的管理,处理好新建与改造提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做到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

小满已过,芒种将至。站在山东段的黄河岸边,看静流东去,不舍昼夜,颇多遐想。而从那泛黄的横无际涯的良田里,则已经望得见即将丰收的繁忙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