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新闻

乡村振兴,乡贤新闻,徐丹

徐丹 走出智能温室农业闻名的荷兰 回国创业

2023-06-01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佚名


新农业、新青年,中国现代农业正迎来一批“新农人”。



在很多人印象里,农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事实上,近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数青年赓续了五四精神,积极探索、不畏艰难、敢于创新、激流勇进,肩负起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极星农业负责人徐丹,就是这样一名90后新农人。在北京密云的种植基地,他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计算机,查看云南基地前一夜的温室温度、设备运转情况。



四年前,徐丹从智能温室农业闻名的荷兰回国创业,用顶尖的玻璃温室种植技术培育健康好吃的蔬菜水果。



其中,番茄是主打产品。小番茄、大番茄和水培生菜产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番茄产量达70万千克。



云南昆明的多多农研基地里,补光灯下的番茄 摄影:彭来



每天大部分时间,徐丹都和番茄待在一起。他说,这是在做“作物阅读”。在他眼中,农业种植,不是“看天吃饭”,而是大有门道。



2022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他带着自己的“番茄快长”队,摘得了拼多多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冠军



与他一起参赛获奖的,还有一群90后学霸。对于中国这一农业大国来说,正需要这股青年力量振兴农业。



学霸种地



中国是全球番茄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番茄生产面临着环境调控技术粗放、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较低等挑战。



第一次在“科技种草莓”后,去年10月,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主办了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品类就是“科技种番茄”。大赛以“既要种得多,又要种得好”为目标,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商业化可行性。



赛事吸引了全球15支团队120多名研究人员参赛



徐丹带领的“番茄快长”队,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智茄”队、浙江大学青年学者组成的“喜柿”队以及具备多元化科研背景的“农圣大脑”队脱颖而出,闯入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



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队员 摄影:彭来



四支队伍,90后成员占比约八成,既有高校背景的学术研究者,也有商业化种植的从业者



以获得冠军的“番茄快长”为例,徐丹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专业,曾就职于荷兰最大的番茄种植企业Royal Pride Holland,在荷兰和中国有着超过5年的大型番茄智能温室从业经验。



其余队员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



获得第二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智茄”队,队长赵然是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队长杨浩则是一名90后工学博士。



“智茄”队在云南昆明的多多农研基地里做现场数据采集 摄影:莫斯提



“喜柿”队队长朱常安,浙江大学博士生,典型的“农二代”,学成归来后,想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农圣大脑”队队长、90后祝清震曾是一名汽车工程师,了解到我国农业技术和装备发展落后的现状后,主动放弃造车,转而攻读农业工程博士学位。



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霸,通过远程种植的方式,在位于云南昆明赛事基地的高原温室中种植番茄,比拼产量、质量。



徐丹表示:“小时候,大人总吓唬我们‘少壮不努力,长大去种地’,仿佛即便什么都不会,也一定会种地似的。”



通过这次比赛,他希望更多人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科技农业。“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可能把地种好。”



智能农业



如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走向科技种植模式?赛事中,学霸们各显神通。



前有马特·达蒙在火星种土豆,现有中国青年科学家在电脑上隔空种番茄。



从去年10月开始,入围决赛的选手分别在北京、上海、浙江、荷兰等地,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位于云南昆明大赛基地的智能温室,结合营养学、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精准农业技术种植番茄。



比如,徐丹介绍,团队采用的是“人机融合智能”的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高产量、富营养的果实。



他们还在温室中安装相关传感器,通过一套自研的病害管理系统,在监测室内气候与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风险进行预测,帮助种植者规避了大部分的病害风险。这也是该团队获得最高产量与较高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右二)与队员们 摄影:彭来



“智茄”队副队长杨浩谈道,他们在种植串收樱桃番茄品种时,根据8-16克的商品果重要求,结合云南当地情况,制定了每米5株的种植方案,与其他队伍单干单株方案不同。



“这个品种在国内培育不多,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制定了水培、光温动态调整方案。”



“智茄”队开发了“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可以实现温室环境动态监测、番茄生长图像监测、植株病害识别等功能



“智茄”队研发的“数字番茄智能管控云平台”



当温室环境实时监测数据超出阈值,该系统就会发短信提醒操作人员;同理,通过视觉技术,系统一旦识别到不同生长阶段叶片、花朵、果实等方面的问题时,也会自动作出精准预警。



“喜柿”队的新农人研发了一种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在促进植株光合作用的同时,避免了直接施用二氧化碳但植物利用有限而导致的二次排放问题。



得益于此,该团队种出的果实品质优异,维生素、氨基酸和番茄红素含量均远超传统种植的番茄。



番茄种植的比拼中,这群敢探索、能创新的新青年,用的不是传统耕作方式,而是科技种植。



加速落地



“中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差距大,不均衡。前沿科技在努力研发,但一线种植应用渗透率还不够。”在农业深耕多年的徐丹遗憾道。



今年是他在温室里种番茄的第九年。他表示,很多人对农业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门槛低,只要有种子、有土地、有蓝天、有水源,就能变出吃的。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用更少的地与水,种出更多的食物。这时,我们不能只靠老天,我们还需要别的,那就是科技。”徐丹说。



冠军队“番茄快长”队长徐丹 摄影:彭来



作为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自成立以来就将农业作为核心战略之一。



去年8月,该公司宣布了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重大需求的“百亿农研专项”,以前沿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



之所以连续两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因为拼多多希望推动精准农业种植技术加速落地。大赛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尤为重要。



“此次比赛积累的算法模式,我们下一步将在合作基地进行小范围商业试点,不久后向全国推广,让不同地区、不同设施类型的不同种植户都能受益。”徐丹表示。



在他看来,非标的农产品,完全可以通过现代化种植、分选、分级,变成标准化产品,甚至可以反向提升供应链效率。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人”是关键要素



一方面,在人才源头上要做增量。从计算机跨界农业的赵然表示,农业对专业的包容性非常强,“农业是最传统的行业,应用AI等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途径。学科交叉带来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发展也会进入新维度。”



另一方面,在农户的教育上,要抓痛点。徐丹提醒道,对于农户来说,科技下田,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在不提高人员的基础上,技术可以提高种植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又能有渠道提高销量。”



改善农业产业的驱动力源于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拼多多高级副总裁朱健翀表示,“通过本次大赛,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的低成本应用能够很好地提升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拼多多希望,可以带动更多青年人加入农业队伍,并且通过技术的迭代与推广,为农产品创造更多附加值,从而为广大农业种植者带来更多收入,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