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6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他是我国食药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百姓口中的“蘑菇院士”,是让农民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致富使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食用菌科研领域的开拓者
李玉院士曾先后主持完成了菌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出版著作3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1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为我国菌物科学事业发展和食药用菌产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他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主持编研出版了《吉林省菌物志、动物志、植物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中国真菌志(香菇—侧耳类真菌)》等多部志书,以及本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Liceales in China》。创立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理论体系,在长白山、秦巴山、祁连山等多地得到实践,并在吉林农业大学建成了国内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菌物标本馆和资源库,为我国菌物科学研究和食药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玉院士从食药用菌新品种创制、优质高效栽培到高值化利用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入手,系统开展了食药用菌种质创新研究,解决了种源“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成为打造我国食药用菌种业芯片的领航人,抢占了国际食药用菌育种新高地。通过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率先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食药用菌多组学整合数据库,建成了国际食药用菌新种质创制中心。基于多组学育种大数据信息和技术集成,实现精准育种技术的“国产、自主、可控”,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木耳、平菇等高产优质新种质11000余份、育成新品种45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他所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论在循环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集成创新了“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黑木耳全日光间歇迷雾栽培”“小孔出耳”等21项关键技术,颠覆了食用菌棚室遮光保湿栽培等多项传统模式,多项技术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推动了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领路人
李玉院士引领了中国食药用菌设施化、智能化、工厂化发展的前沿,解决了食用菌菌包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完成“食用菌精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成功应用工厂化菌包制包核心技术,破解了农户栽培食用菌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为吉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深入到白山黑水开展食用菌科技指导,根据吉林省生态类型,提出“东木西草”的食用菌发展策略,开启科学家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沿102国道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打造了汪清“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蛟河“中国黑木耳之乡”等全国食药用菌产业名片。我省白山、延边、白城等地区多个贫困县,依靠种植玉木耳等食药用菌脱贫摘帽,团队获“感动吉林”称号。在延边八家子镇创立科技小院,引领我省“科技小院”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吉林磐石建成我国单体最大的灵芝生产基地,在和龙建成被中国农技协授牌的“桑黄科技小院”,实现了新增产值2.77亿元,走出了一条吉林省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成功助力浙江庆元香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建成首个全国香菇农业文化遗产地,打造了世界“香菇始祖朝圣地”,个人累计捐款480万元,设立“李玉院士奖励基金”用于香菇发源地产业扶贫。他建立了“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选育的柞水黑木耳品种在脱贫攻坚中得到成功应用,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并在2020年4月20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在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会泽等40余个国家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累计举办科技讲座80余场,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带动贫困户稳固脱贫。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有效建立新疆、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建设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建立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规划培育百亿级药用菌产业助力扶贫。
他还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国际化,打造国际食用菌产业新高地。完成“乌苏里流域菌物联合调查(中俄合作)”项目,并出版《乌苏里江流域真菌》《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中的药用蘑菇(俄文)》,建成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同时承担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创建了适宜当地食用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推广食用菌品种8个,开创了赞比亚食用菌栽培先河。“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援赞示范项目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菌物学科专业的创始人
李玉院士以战略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和超前发展的眼光,创建了菌类作物学,并设立了以其为特色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现已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建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吉林省90%以上食用菌相关人才由本专业培养,极大地支撑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倡导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成立了英才班,形成了菌物学科“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培养了包括100多名博士、200多名硕士在内的“顶天立地”的农业高科技人才,为我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推动菌物学科国际化方面,他与国外知名菌物学家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建立了包括教育部菌类作物优质高产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在内的3个国际合作平台,创办了《菌物研究》期刊和我国首个菌物生物技术领域英文期刊《Fungal Biotec》。为推动国际菌物学研究,提高我国菌物学科国际影响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及菌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阳春三月,吴凤辉领着我,去了福清市南岭镇吉岚村后山的高山草原走去,他要带我去看看他在高山牧场上养的牛。我一边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听着他饶有兴趣地介绍着海拔600多米的天然高山草场。窗外草场,可说是移步易景。刚开始,还可见到树木,......
查看详情 >“乡贤”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贤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乡......
查看详情 >胡家达,1964年10月出生,吉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清华大学EMBA,担任第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瑞达国际集团董事长,深圳瑞达、深圳瑞必达、东莞瑞立达、越南瑞达、衡阳瑞达、衡阳瑞启等企业创始人。曾获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