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3 来源:《伴侣》杂志学习强国号 作者:高爽
她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她是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薯类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她带动宁夏、贵州、甘肃、河北等地农民发展马铃薯产业以脱贫致富。曾多次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计划发展署聘请为专家和顾问,是世界大名鼎鼎的薯类专家,她叫金黎平。
在地里根本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
金黎平1964年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小村庄,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2003年起,金黎平带领团队在六盘山区的宁夏固原泾源县和原州区建立了马铃薯研究试验基地。为了节省时间,她和同事在固原山区时,常常带着干粮下田,中午在田边简单吃一点,铺个蛇皮袋席地休息一会儿接着干,直到晚上八九点,回了住处,还要继续整理资料。他们一颗一颗地采收、分装,一份一份地登记、评估,一个一个地整理、归类,培育出1万多个基因型,采集了3000多份技术资料,最终筛选出适合当地栽种的优良品种。金黎平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育种基地。
把土豆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豆”
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很多地区,马铃薯不仅仅是一道菜、一口粮,还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而我国60%以上的马铃薯种植区都分布在贫困区域。金黎平常年在各个马铃薯生产区域奔走,许多时间都“泡”在田间地头。她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38年,参与科技助力产业扶贫近30年,她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县。
毕节市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但存在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体系不健全和区域规划不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种植效益。从1997年开始,金黎平和她的马铃薯创新团队帮助贵州研制马铃薯脱毒种薯,建立了马铃薯原种快繁中心,进行马铃薯产业扶贫,开辟出一条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经过多年的发展,毕节市的马铃薯产业成效显著,从2000年至2016年,种植面积从233万亩跃升到520万亩,鲜薯总产量从242万吨跃升到718万吨,现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农民的“金豆”。
坝上地区气候寒凉,积温少,马铃薯是当地支柱作物,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早些年前,金黎平就已经开始和当地农科所合作,在河北坝上地区的4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马铃薯研发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家口坝上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在坝上马铃薯基地,金黎平选育出了中薯18号和中薯20号等8个马铃薯新品种,大大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作物。
金黎平的足迹遍布全国特困连片区和三区三州的马铃薯主产县,她带领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使贫困地区马铃薯平均增产22.5%,每亩平均增收542.8元。金黎平说:“只有扎根当地的农技人员和科研人员,才是永远不走的脱贫攻坚主力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黎平深知“扶贫必须先扶智”的道理。她从贫困地区对品种资源和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入手,十分注重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当地研究人才的培养。金黎平率领团队常年为各贫困区开展科研和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多次参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地方政府等组织的各类科技咨询和服务活动,先后培养了560余名农技人员。
在宁夏和甘肃两地,金黎平长期担任科技服务专家,并担任宁夏科技厅种业重大专项的首席专家,带领项目团队努力提升宁夏马铃薯种业研发水平。如今,宁夏的马铃薯由昔日供人充饥的土豆,变成了在市场上俏销的“金豆”,马铃薯一跃成为宁夏固原地区乡村振兴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金黎平看来,农民增收后朴实的笑容,就是她坚持做好这件事最大的动力。
对金黎平而言,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回报。这方面,她可谓硕果累累。作为课题主持人,她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高产优质专用薯类及其他作物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课题和“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课题。她还主持完成了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948重大项目和农业行业专项资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课题共20多项,令世界瞩目。
金黎平还主持完成了从中薯3号到中薯21号系列马铃薯品种19个,其中1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她长期组织协调全国马铃薯产业各领域的研发工作,为国家、地方和企业制订马铃薯种业及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产业发展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在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地方和农户效益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0年金黎平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章,5月29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金黎平作为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2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她说:“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信任。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加倍努力,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在2021年中国农科院的一次大会上,金黎平的主题报告《论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脱贫攻坚》引起了轰动。金黎平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
昨日,“山西姥爷”在龙岗甘坑书写“趣龙岗 有意思”。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四月的鹏城,木棉开得正艳。4月4日,因题写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走红的76岁山西书法家王朝珠,带着北方的浑厚墨......
查看详情 >4月5日,“乡贤名医报桑梓,学术襄助兴医坛”——第十一届在沪泉籍医疗专家返乡义诊及“名医名院长大讲坛”活动,在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温情启幕。此次跨越沪闽的医疗公益行动,不仅为家乡人民送来了春日的健康之礼,更搭建起沪晋医疗合作的“连......
查看详情 >事迹亮点心舞飞扬 传递大爱三百多万字角膜劝捐日记,是她用爱与光点亮明瞳的真实印记;“屠妈妈”农产品品牌,是她为爱延续助力共同富裕的扎实步伐。她帮助40人捐献眼角膜,让79位患者重见光明,她创建一个爱的品牌,带动家乡百姓增收致富。心舞飞扬,传......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