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

数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快来跟上时代快车!

2023-04-12  来源:编译  作者:孙芊芊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数字文化新业态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同比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契合、整合、融合、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契合”确保数字文化快车不跑偏


在“契合”方面,要制定定位,确保数字文化快速发展不偏离方向。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特性,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将乡村文化数字化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之举,也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握好定位,确保发展方向稳定,同时也要守住根本,保护好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要契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一个环节。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形成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长期以来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在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时,需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指导方针。


第二,要契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注重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不仅仅只是关注农民的经济收益,也要考虑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面貌。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道德风尚的形成,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乡村文化数字化是数字时代对文化振兴的新一轮赋能,需要准确把握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抓住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上的相互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力。


三是契合乡村的发展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强调了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受到冲击,乡村传统文化、习俗、技艺、遗迹遗产等面临失传或消失的风险。数字化手段可以将乡村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电子化保存,从而实现对重要文化资源的永久保护。数字化还能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高乡村产业附加值,引领带动乡村振兴。


 “整合”确保数字文化快车动力足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乡村文化资源分布广、种类多,表现形式多样,数字化的过程特别要注重资源整合、数据整合,以够用、管用、好用为目标,完善数字要素供给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数据的够用性和管用性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乡村的文化数字化工作只是典型和示范,如数字博物馆、数字红色文物、数字非遗等,数字化采集的对象不够全面,涉及面不够广泛,数据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充分展现乡村文化的全貌和内涵。因此,应支持和引导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市场主体抓紧对当前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数字化采集,并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普遍式采集。对于即将消失的历史遗产、技艺工艺、民俗传统、民歌唱腔等,应尽快开展抢救式数字化采集,不断充实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解决数据够用问题。


关于数据的管用性,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机构采集的文化数据类型不同,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也有所欠缺,甚至部分文化数据的更新不够及时,致使可供市场有效使用的文化数据不多。因此,需要以融通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为总揽,细化完善贯穿数据采集、开发、存储、传输等全链条的综合标准体系,并对现有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转化重构,打造能够互联互通的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同时,要切实提高数据质量,紧跟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建立及时更新机制,引导各类文化机构、文化市场主体开展数据采集和开发。对独特的文化资源,依托游戏、影视、动漫、虚拟现实等新兴载体,运用VR、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进行提升式开发,形成具象化、立体化、全样态的数据素材,提升文化数据质量和有效性。


数据要方便使用。数字化文化的核心推动力是通过将文化数据与不同的创作主体相关联,将其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形成相关数据的资产化,以便每个参与创作的主体都能获得数据变现收入。 “文化数据超市”可以整合相关数据的展示、搜索和交易功能。应该积极引导各种文化产业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构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文化数据超市”,在试运行中不断完善。重点是加强底层技术,如数据关联、数据特征描述和标签化分类、创作者数据标识符等,以提高数据的变现收入,并将其与创作者利益分配挂钩。同时,还应加强文化数据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数据和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数据安全监管,以帮助确保“文化数据超市”安全稳定运行,实现数据方便使用的目标。


“融合”确保数字文化快车能量大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在极大地拓展乡村文化的时空边界,使得乡村文化能跨越地域、行业和产业限制,与旅游、教育、影视、动漫、电商等行业相融合,加速推动“数字文化+”的发展。融合发展的过程既包括资源再扩容再整合,也包括系统再构建再优化,必须抓住核心内容、做好关键环节,放大融合效应。


一、注重挖掘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数字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只有坚持文化内容先行,才能讲好乡村产业的故事,扩大品牌影响。以乡村旅游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知、求乐”旅游需求。要破解乡村旅游的困境,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这也是跳出同质化竞争、提升品质品位的关键。


二、注重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源。数字文化重构了文化资源的分布基础,让世界各地的文化市场主体都能通过云端资源和方式便捷地参与数字文化的二次开发和创作,从而彻底激活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因,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充分发掘文化创意,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培育乡村新业态和新模式,结合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和田园风光等创造数字文化产品,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三、注重构建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生态。数字文化对产业生态的重构要从切入点选择和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入手,准确瞄准市场需求的痛点,着力打造数字文化的超越效应,并同步提供复合式产业服务,构建整个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生态系统。未来,可以建立元宇宙电商,推进文旅资源并实现复合增收,为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探索前沿方向。


“结合”确保数字文化快车行得远


数字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也为乡村社会的重塑和乡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也促进了数字文化的良性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一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利用数字文化,帮助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打造市县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设施,提高农家书屋、农民文化乐园、乡村文化大舞台等平台设施的数字化水平,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村民之间的联系,夯实乡村道德诚信体系,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二是与人才引育相结合。打造具有数字化思维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抓住文化数字化发展机遇的关键。注重用好乡贤力量,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并加强文化传承意识,激发乡村文化供给的内生动力。同时,整合外部资源,特别是“数客”,以专业化服务助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对于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和在外务工有能力的年轻人,通过支持创业和就业等方式,鼓励他们返回乡村或“在线虚拟回村”。返乡人才有乡村情感,更愿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素质,使之成为传承和传播乡村文化的重要生力军。


三是与要素支撑相结合。优化乡村创新环境,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乡村文化主体合作,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支持各地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持,持续激活乡村文化创新主体,并重点支持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再造等项目。同时,支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农民创作者的发展,完善数字媒体平台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群体直接参与创作的积极性。此外,加大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数字文化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