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新闻

乡贤一般指什么人?

2022-11-19  来源:  作者:超级管理员

    乡贤以前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这里有封建时代形成的乡贤文化,我们不提倡。如今乡贤是指有心回报故土的贤才志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当下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乡村更好更快地发展。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互联网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认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弥补乡村振兴中人才空心化的缺点,而且对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完善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袁帅解释,“乡贤”是封建农耕文化的一种产物,原指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贤”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乡贤”是“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一批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因此,如今的乡贤是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的先进人物,包括在外经商的业界人士、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心回报故土的贤才志士等。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米莉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认为,“乡贤”多指乡土社会中有所建树或威望颇高的社会贤达人士。在传统中国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植根于宗族的乡贤与乡贤文化曾发展出一套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社会运行系统。追本溯源,乡贤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秦汉时期,王朝统治者就已开始推行 “三老”的基本社会建制。宋代以后,以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家明确提倡要建立庶民化的宗族,通过 “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使儒学伦理观念经由族学、乡学进一步渗透到了庶民社会。到明清之时,以王道理想、孝悌社会和伦理观念为基础的 “敬宗收族”的基层组织,基本上完成了对社会秩序的整合与重建。米莉表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乡贤作为乡土社会中的饱学之士和贤达人才,大多承担了社会教化、乡村建设、社会救助、公共事务处理等多重历史文化功能,对于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更是有“新乡贤”的概念。所谓的新乡贤,是指现代社会中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精英人士,其无论是致仕、求学,还是经商,均能凭借自身的学识、眼光、经验、技艺、专长、财富以及文化道德修养,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事务之中,从而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引领一代风气之先。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新乡贤将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独特的时代担当,成为促进乡村制度重构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乡贤返乡投资实现产业振兴不少乡贤长期在外经商就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具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和经济思维,市场意识强,视野开阔。同时,他们大多具有反哺乡里、回报家乡、感恩父老乡亲的强烈意愿。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乡贤的积极性,积极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兴业,并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