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

一位乡村干部的内心独白

2022-10-02  来源:路演乡村  作者:超级管理员

be072b6639d18e6d802af1b6ad21c404.png

文章选自《乡村振兴 县长、镇长、村长怎么干?》


又是一个金秋九月,我已经回乡当村干部满两年了。
在过去的这一年,又是一个比较艰苦困难的年头。这一年基层大换届,要换房子又考公务员。私事诸事无成,公事举步维艰,建设家乡的步伐几乎停滞。 
在大的环境方面,这一年是换届年。先是村里,再到镇和县。在选举前,大家无心工作,心思都在猜镇领导啥时候走?新来的又会是谁?县领导换不换呢?会换来什么人?
在选举的时候,大家忙于选举,忙于开会。镇里领导是县委推选的,县委领导是省里市里推选的。但是该走的选举程序还是要走,层层开会,层层选举,天天说同意。
选举后,又忙于应付新的领导,却没做几件实事。卫生打扫了三四遍,还是没有迎接到新上任的县委领导,倒是跟老百姓的距离又拉远了一些。


乡村振兴虽全面开始,因为换届,村子建设反倒停滞了下来。个人方面,公务员考试层层过选,止步于面试,面试我的乡镇干部问的是城市的问题,八分钟定了我的命运,至今愤愤不平。
自从当上了村官,大房子供不起。想换个小房子,却遇上国家管控二手房交易。交易到一半,夹在中间左右不是,愣是逼一个书生讨债还债,懂得什么是生活。 
记得之前做乡村建设的时候,最怕碰到换届。领导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事方向,一任不接着一任干,三五年一换,换个领导就是换个天。一遇到换届,项目就难以再继续。
发展和建设政府是主导,没有政府的支持、接纳与引导,社会力量很难介入,社会公益组织和公益人也无处着手。一个换届也让我们原本费劲心力引进的社会力量陷入茫然,而不知如何继续开展工作。
乡村振兴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村支书,原本都是本村人,有好多村支书一干就是一生。可就连这唯一的希望,也被一个专职村书记的政策给取代了。
高学历、低年龄很优秀,可能会是个好的镇领导,也可能会是个好的县领导。但就是当不了一个好的村干部,因为在中国,最基层的村干部真的很特殊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干部成了镇干部的下属。每天按时上下班,朝九晚五,做着上面安排的工作,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数据、表格、记录接待领导、应付检查,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忙于完成上面派下来的任务。很少有机会去老百姓家入户、聊天、了解情况。
现在,村干部主动谋求发展的机会基本没有,即使有想法,也没有主动权。我才明白孙君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讲,“要建好村子就得还权于村两委


成为镇干部下属的村干部,就真的成了干部,成了只干活没有话语权的人,民主更是无从谈起。
村干部每天得在办公室待着,不来村部要请假。给村支书请假,给驻村组长请假,给包片领导请假,给镇长和镇党委书记请假。而在这种情况下,本该是村民家长的村干部,被迫脱离了村民。
还权于村两委,就是把村干部还给村民,让村干部替村民办事,替村民说话。知道村民的诉求,向上反映村民的诉求,真正谋求村子的发展,而不是完成上面无穷无尽的任务。
当下,村干部的精力都耗在了本不应该耗费的地方。都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现在的村两委来说,镇、局、县、市、省,除了我自己,全是领导。
领导都是安排工作的,且都是分别安排工作。不用多说,领导安排的工作当然都要完成。工作涉及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建和新时代文明建设、河长、户长、农交管理等各种工作的软件留痕,还分兼产业和硬件建设,村庄日常管理,调解矛盾纠纷,充当物业收水费等等。
这一根针的针眼已被挤的满满当当,这线也很难穿的过去。最重要的是这千条线并非全都为民而来,大部分是为领导而来的
领导会经常来检查工作和调研,组织部、农业局、司法局、县委领导……只要上面领导要来,省、市、县,不管是哪一级的,所有乡镇干部放下手中工作,打扫全镇卫生,做好接待准备。


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始,上面领导下乡的次数越来越多,在接待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领导下乡一般都是提前通知,而通知了不一定来,但是准备一定得准备。一次、两次、三次…… 于是就有了“狼来了”之说。
以前只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好,需打击。直到自己亲身经历,才知其恶劣之甚。事情可以不做,但是痕迹一定要留。会议可以不开,但记录一定要写。村民可以不管,但是领导必须接待。
习大大说的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满了村镇的每个角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一个个放在村委会旁,挂在村里、镇里显眼地方的大红字,字字灼眼,句句扎心。因为,挂在外边的字一定是给外人看的,挂在外面,但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的实施不仅能让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给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是抗击风浪、应对经济,以及国际上各种风险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而在这里,一个镇的广告宣传制作费,一年用去几十万,却没有十来万给老百姓修一个戏台。很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建设,并不是真正的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领导而建设,为了应付检查而建设。
在建设规划的时候,都是按照领导的视察路线规划。领导能走到的地方,不管是否山高水远,一定要建设好。领导在哪里下车,去看哪个带点,按照哪个流线走,在村里一共需要走几个点,就建设几个点。
建设的并不是按照村民需要的,而是建设领导想看到的,政治氛围要足,标语要够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哪面墙上有这几个字,会不会很刺眼。
村庄建设规划是先导,好的规划能够指导一个村五到十年的建设,甚至时间更长,而不好的规划只是废纸一本。
在这里我看到的规划文本,根本不具有前瞻性和落地性。不到实地调研考察, 不入户走访。仅凭一个粗测的地形图,航拍图,县里一些部门提供的大数据,就能做出指导一个地方发展的规划文本。
有些示范村规划文本已经出来了,但却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建设。因为那个规划基本不能用,只是用来看的,或者说是糊弄领导的。
转变作风,服务人民,这条路还很长。落后自有落后的道理,进步也有进步的困难。
在这种环境下,这一年里,热血已然不在,理想黯淡无光。我努力想把自己融入这个环境,在没有希望的希望中寻找到希望,可是却越干越迷糊。
记得在外工作时,有政府基层领导说我们团队就是商人,不懂什么叫做不忘初心。那时候的我觉得按照她的说法,公务人员一定知道什么叫不忘初心。而在工作两年后的今年,我才知道,真正干事的人,不忘初心是放在心里的,和某些公务人员挂在嘴上的不忘初心,竟是那么不同。


这一年,我懂了什么叫做生活。我理解了很多人,想通了很多事,知道了该知道的,了解了该了解的。失落过,失望过,甚至一度绝望,但还是沉淀着反思着,最终重拾信心。我度过了理想路上,一个又一个很难跨越的坎。
在这一年,我失去的远比收获的多很多。通过这两年的基层工作,我已然知道继续坚持该有多难,但是越是知其艰难,越有向前的力量!明知难而继续前进,有种莫名的不甘和内心生发出的动力,是本身的倔强。
暗夜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在困难中沉淀,在沉淀中成长。前进、反思、发声、改变,从自己能做的点点滴滴做起。唯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才能解决一个接一个的困难,直到家乡变好。直到理想实现,便不负所受之苦,所渡之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