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洞察

县域运营,我帮助政府关上门

2022-09-30  来源:路演乡村  作者:超级管理员


“不能做完项目再招商,项目验收后再考虑产业,工程结束后再做治理,那黄花菜都凉了。”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从未停止过讨论。大多数项目在开门后,处在关不了门的状态。只管资金投入,却疏于运营;只管满墙的制度和标语,却疏于乡村治理。

乡村处处可见的烂尾工程与僵尸项目,美化、硬化、绿化、亮化,还有“三清三边三拆”等,己成为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村越来越不像村。
这种形式主义与涂脂抹粉越演越烈,遭到中央猛烈批评。奇怪的是,至今乐此不疲。
在中国城乡统筹委的领导下,由北京绿十字对全国农道体系统进行整合,我们进入了乡村振兴的全新时代,目标是治理、运营、建设三件事。

       
从2005年河南新县全域规划设计到2015年阜平整县脱贫攻坚
,2022年,我们以整县运营为最高目标,助力农投与村投公司推进项目,代甲方(政府、央企、国企)关门,逐步形成基于县域的“乡村振兴全系统方案”



一、全域振兴
    
全域乡村振兴项目的
风险在于乡村治理,重点在于运营,激活在于小农金融下乡,基础是规划设计,关键是让农民建设农村,这五个节点出发,架构出全域振兴的基础模型。



规划设计不能代替运营,在政府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理、评估、预算中,唯独没有以农民主体的乡村运营和治理。不运营,乡村振兴无风险。如果要运营,基于当下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又很难做到。

乡村治理与运营一定要与工程同步,政府项目往往是把风险放到工程结束后,才开始着手乡村治理与招商运营,造成前端积压的风险叠加到后期运营,可谓积重难返。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遵循阴历与黄历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往往不遵循客观规律,村干部很难执行。


为什么今天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文旅康养项目等,90%都以失败告终?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至今,钱花了不少,农民却少了,被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离初心越来越远。

乡村的属性决定了乡村运营有其自身特点,利润低、成本高、季节性强、就业不稳定。几乎所有外来的运营者都会亏本。

部委是工程思维,县、区、镇是完成任务的思维。各局委办的职责是完成工程检收。资金在局委办,责任在局委办。资金投到村庄,责任也就随之到村。村委会的责任是治理、运营与规划设计,其中运营一定要成为村委会的主体工作,专业机构来协助村委会。

所谓治理与运营,是指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这与城市资本投资,市场专业运营团队是完全两个概念。唯有运营本地化与在地化,把乡村治理和运营还于村委会,才可能有利润,而且是微利。

一个中原地区的县区,正常每年项目与政策资金少则五亿,多则几十亿。政府投入项目资金量越多,维护、维修、人工等费用就越高,村委会的负担越大,村集体经济越穷。村干部说,领导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坚决执行,坚决失败。

政府考虑项目,首先考虑领导的参观线路,项目有没有名人与资源,开口闭口就是网红打卡与爆款,还有就是领导的挂点。

而我们在项目的选择上,首先考察是村书记与镇政府班子。村书记靠谱,运营与旅游就成立。

我对县、区主要领导说,换一个思路,换一个做法,解放思想,就成功了。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交给我的项目必须遵循“孙九条”,另外还有九个关健点:

1、找到靠谱村书记与乡镇书记,项目成功率已达80%。
2、行政要尊重专业。政府告诉我要完成的目标、时间、总价、红线,余下交给专业机构。
3、按市场经济规律做项目,不欠款,政府项目是有这方面诚信的。
4、全域项目的资金不能低于1.5亿,企业不会考虑共同富裕的事,更不会考虑做民生与基础性工作。
5、总投资的20%用于乡村治理与运营、落地性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实用性人才培养、小农金融、专业机构运营、驻场办公、村委会项目招待与交通费。
6、项目增减备用金约20%(用于风险与关门资金),否则项目很难完工与运营。
7、利润的8%,用于项目理论、传播、网络平台、出版、模式总结;2%用于的品牌使用费,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8、在建设过程中,负责决策与运营的领导班子,上至县委书记下到村书记,建立一个专属工作群(一定要有村书记在)。周有周讯,月有月报,信息沟通顺畅不打折扣,一年半就能做出好项目。

9、1.5亿的资金量往往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到帐,而工程一般在一年半时间就能完成,这需要政府以城投公司做担保,提前预支,由村投公司分期借贷资金,从工程项目管理费或运营资金中做贷款利息。

今天,我们把城市中的不文明的一面带入乡村,在规划设计中又用城市思维来建设乡村。招商引资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的动摇,把农民变成观望者、打工者的角色,把农业变成负债资产,“三农问题”间接性的出现。

如垃圾分类、拆校并村、“四荒地”改革、一村一品、民宿、农村养老、规模化流转土地、有机论证、农民退休、智慧与量子农业、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社区物业管理等等,这些听起来很正确,做起来就知道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二、全域的投入与实施路径

全域振兴不是只做一两个盆景那么简单,大多数村庄与农民要能参与其中。以村(村投或合作社)为单位,点辐射到面。以马鞍山市百峰村与定西市渭源县项目为例,一个是工业城市,一个是农业大县。二者都面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脱贫之后如何转入城乡统筹。

鉴于县、区财力与人力的情况,我们为之量身定制。以县域总计1.5-2.6个亿的资金量为例,一个县区先做1-2个示范村,每个村总投入3000万(含规划设计费与整村运营),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再做3-5个普通村,每个村总投入约600万(含规划设计与整村运营)。作为农产品的生产端,村是销售端的来源,也是拉动农旅与康养,为未来宅基地改革、招商引资做好准备。

全县区3-5%的农户参与乡宿、乡厨、田园乡村及民宿集群,再以示范招商引资,资本在农村绝不能是主导。



三、开门与关门的系统性思维

全域振兴项目要具有系统性思维,一个好项目要能开门,更要能关门。所谓“开门”,是在农民和村集体能参与的基础上,做到项目落地,而整村运营,谓之“闭门”。

 “关门”是全域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开业的前一个月,绿十字代甲方对硬件(规划建设)、软件(乡村治理)、运营,做系统性的验收,为交钥匙工程做前端准备。

一是签约“项目任务验收”后移交村委会,二是乡宿与乡厨运营三个月,协助整村运营六个月,陪伴服务一年。最终达到能治理、能运营、能乐业。三是开业前政府结清最后的费用,否则一旦开业,堵在门口的会是债主与横幅

责任不清,后患无穷。开业大吉就是关门之始。绿十字的运营与治理团队与村委会签约,农户要与村投公司和平台公司签约。政府、绿十字与村委会三方签约。县域振兴的重点是政府项目在开门的同时,北京绿十字与农道协助村委会关门。



四、政府定位

政府项目往往想做高大上的,投资大、区域广、定位高、呼声高,结果项目能持续的比例微乎其微。问题主要出在主体不清、产权不清、专业碎片化、运营的系统性概念薄弱
一个村一投就是几千万,一个县几十个亿,一个景区是数百亿的资金量。从2005年到今天,农民越来越少,地荒的越来越多。农村到处是垃圾工程,半拉子工程。乡村运营、村庄治理、工程债务、三农问题、干群关系等,让官员们越来越胆小,左顾右盼。

目前,县、区还没有形成一套投融资管控与风险控制的专业机构,一直是城投或文旅平台代管下的企业,形成县域振兴中的短板。

政府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不含运营,水利交通不问生态、环境整治不问产业、高标准农田不管土壤改良,农民几乎不能参与的状况居多等,显然这些项目有着残缺性,不完整的居多。村庄不是主体,农民又怎么会成为主人。在农村谈一村一品、产业兴旺、农业提档升级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县域的文化特点与风险防控

城为阳、乡为阴,城要快、村要慢。乡村为自治体系,县以上为法制体系。县域经济是建立在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的基础上。

从县域的文化来看,也是距离中国文化属性最近的地方。县域经济三个关键词,以户为基础的安居百业,以乡镇为城乡货物通道的小农经济,以县为市场的工业经济。与其对应的体制是村投、镇投与农投。


县域乡村振兴,开发与招商工作同等重要,政府在考虑问题时候要权衡,农业部门不能成为边缘部门。

从城投分设出农投、镇投、村投,彼此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系统,让农业有自己的协作体系,让农村有自己的治理体系,让农民有属于乡村属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县域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和实施落地的可能性。

农投、镇投、村投、合作社到农户,这是未来乡村振兴之路。每个县区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乡村振兴产业管理体制,而不能依附于原有的城市建设或工业体制,更不能定义为后花园。

在我们十几年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政府对于乡村治理与市场运营是陌生的领域。政府提出目标、任务、资金、时间、开业与关门的要求,把控好任务的时间与要求的前提下,把运营与治理交给村委会,通过资金带动任务,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


六、政府不是万能

新农村建设至今,与我们想象中的农民主体还有距离。农民进城打工,依然是城市主体。城市人下乡给农民打工,农民才是主体

乡村建设过程就是治理的过程,也是小农金融与小农经济融合的过程。往往项目完成了,再做乡村治理、招商运营谈产业几乎很难完成,农民最终还是成为旁观者。

每一个乡村治理与运营系统都需要经过六至十年的磨练,当下以城市思维或资本思维嫁接到小农经济上,不符合乡村的属性,成功的比例极低,风险极高。



乡村振兴,在体制与制度建设上有待提高,对于县域来说,治理与运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行政领导在面对专业领域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与应付的状态,专业性有待提高。
2.资金与项目较难统筹,即使成千上万的资金投下去,并不能真正的激活乡村。工商、税务、金融要在乡镇一级形成跨区域的协同,为资本下乡提供便利。村与村要以自然经济、区域经济为主,乡村不能独立自营,要形成县、乡、村联合经济体。
3.领导变动与政策变化太快,随意性较大。各部委各管一块,文件在基层执行时出现重叠与内卷。
4.招投标中假标、恶性竞争、低价竞争、卖标造成大量延期、企业破产甚至项目烂尾,这种乱象一直存在。
5.乡村振兴的人才缺失,全国各地的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几乎不回农村、不回县城。而在城市里,快递员中都有本科生。一个没有乡村建设专业人才的县区,谈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七、让实践说话

全域项目有其的特点,还没能形成可以参照的模式,需要众多专业化的团队参与,需要政府、村委会与绿十字三方合力,需要系统性管理与风险意识。

全域项目的资金要由北京绿十字控制,一是项目本身需要;二是便于整合更适合的团队;三是为政府的项目把关,其项目随工程进度拨付。招投标一定要定向邀标,不然美梦都只能停留在纸面。

同时,政府部门与北京绿十字签约,北京绿十字授权农道联众代甲方控制资金风险,凡合同之外涉及到的资金拨付,根据项目进度、质量,由农道法人签字才能汇出。


百年乡建,全域与整县才刚刚启步。政府项目开门与关门的闭环在没有打通的前提下,资本市场的闭环更不可能打通,用城市的规划设计更是自娱自乐,专家和学者们领导的乡村振兴大概是纸上谈兵。



作者:孙君
校对:孙晓阳 大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