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网 作者:农业行业观察网
摘要:智慧农业作为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使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要素,平台成为农业活动的新载体,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内容、对象等正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发生深刻变革。从理论上看,智慧农业发展将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向“服务中介”转型,金融服务模式向“平台经济模式”转型,金融风控机制向“智能风控”转型;从实践来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已推动两类转型模式形成,即依托涉农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实践模式和金融机构主导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践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农村金融服务转型仍面临“介入难”“创新难”“协同难”“可持续难”“复制推广难”等五大困境。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协同合作,完善数据共享,统筹推进场景创新,加快突破智慧农业发展中的金融转型困境。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村金融;平台经济;金融服
01
问题的提出
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正在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变革力量。数字技术对全球服务业、工业、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加快与农业融合,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变革。智慧农业(又称数字农业、精准农业[1]),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土地、劳动、资本等农业传统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实现了农业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等全程智能化[2],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全球农业经过依靠人力畜力、依靠机械动力的阶段,正迈入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智慧农业阶段[3]。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在党的全会上提出,要“建设智慧农业”。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指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1年、2022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发展智慧农业做出部署安排。在政策驱动下,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新基建”引领、传统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农业科技公司赋能、互联网领军企业推动等四大推动力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大部分行业已有落地应用,部分领域呈现规模化部署的态势[4]。根据技术扩散理论(1),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已处于前流行阶段,即将迈入流行拐点阶段,我国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驶入了快车道。相较传统农业,智慧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经营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本质性变化。
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内容、对象等正在智慧农业影响下发生深刻变革。从需求侧看,智慧农业产业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5],使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要素[6],平台成为农业活动的新载体[7],对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金融机构通过开放银行渠道,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智慧农业生产经营场景中,与智慧农业平台、企业财务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提高金融服务效能,提升智慧农业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从供给侧看,伴随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加速汇聚积累,使传统方式忽略的“沉睡”信用信息显性化[8],为金融机构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有效解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信用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
本文基于对北京、浙江、陕西、福建、青海、云南等地相关政府、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2),系统归纳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村金融转型的理论机制、创新模式和实践困境,并从这些困境出发,设计和创新金融服务供给,以期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02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村金融转型的内在逻辑
智慧农业的本质特征在于,数据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要素,平台成为农业活动的新载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农业生产函数发生重大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流程发生重大改变。农业农村经济特征决定农村金融变化特点[9],农村金融服务的形式、内容、对象等正在智慧农业影响下发生深刻变革。概括来看,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传统要素深度融合,智慧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逐渐打通并形成闭环,推动农村金融功能向“服务中介”延展,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向“平台经济模式”转变,“三农”金融风控机制向“智能风控”升级。可以预判,智慧农业的发展,将打破传统农业与金融资本难以相互结合的固有藩篱,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长期存在的成本约束、信息约束和担保约束等世界性难题。
01、推动农村金融功能由“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延展
金融发展是金融功能不断扩展和提升的演进过程[10]。金融功能的演进进程,则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1],只有当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对更高层次金融功能的需求[12]。农村金融功能的演进,同样取决于农业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需求。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特点,其对金融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支付结算、信用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13],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扮演“资金中介”角色。传统农业迈向智慧农业,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都在发生巨大变革,推动金融服务的功能向线上化、平台化转变,也随之驱使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从“资金中介”,向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综合金融服务的“服务中介”延展(见图1)。
第一,延展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智慧农业天然具有数字基因,在线上开展生成、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了海量的农业数字足迹。这些海量数据推动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拓展科技服务范围,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地位。一方面,金融机构以科技服务输出为起点(3),介入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建设,积累农业大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提供生产、种植、销售、物流、监管等信息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非金融场景服务为基石,实现金融、科技、信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服务效能,提升智慧农业整体运行效率。
第二,延展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相较传统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智慧农业技术特性明显,工业化生产特点明显,因而更多以“龙头企业+农户”“科技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联合体方式推进,更需要贯通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较多具有技术优势的科技公司,以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打造全产业链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打通农业产业链上的主体、资金、信息、物流联结渠道,最终形成多主体、多功能的产业链生态。智慧农业的产业化联合体组织方式,逐渐改变了农村金融制式化、单一化的产品服务输出方式,不断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延展综合服务商功能,依靠产业链运行中产生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类数据信息,为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提供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等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
02、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垂直价值模式”向“平台经济模式”转变
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在于数字平台、数字平台经济的出现与普及[14]。智慧农业作为数字时代产业物联网的产物,也具有显著的平台化特征,是平台和平台经济在“三农”领域的重要延伸。智慧农业平台经济,以涉农平台为载体,通过集聚整合资源、促进信息流动、发挥服务支持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组成新的经济系统。金融机构则通过开放银行系统将金融服务对外输出[15],与智慧农业平台中的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互利共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生态系统。与传统经济的垂直价值链模式不同,智慧农业平台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等特点,将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一,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场景化”创新。智慧农业作为一种平台经济模式,使农业生产体系的开放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程度大幅提升,更多农业产业链以平台式商业模式运作,形成开放式产业端平台,成为金融场景同步布局的重要支点。金融服务以嵌入底层的形式,与智慧农业开放式产业端平台对接,形成智慧农业产业链的结构式模块,驱动更多产业链环节生成金融服务场景。在生产端,智慧农业在生产机械化、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等方面不断提高生产数据共享深度,为各类金融场景的嵌入创造接口,使各类涉农主体获得更加专业化、规模化、配套化的全方位即时金融服务。在流通端,智慧农业可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扩大流通范围,推动流通端的电子化、线上化转型,形成可追溯数据体系及覆盖“全客户、全渠道、全领域”的开放物流生态,推动场景金融服务有效嵌入农产品流通全流程。
第二,推动农村金融传统经营范式转变。智慧农业平台发展,使农村金融服务的数据来源、增信方式、获客方式、审批模式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范式下,农村金融服务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征信和实地调查数据;增信方式主要依赖实物资产;获客主要通过网点接客和人工访客来实现;审批则更多依赖人工收集数据、人工审批。智慧农业平台生态下,金融机构更依赖平台各类场景的数据足迹,注重对平台生成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利用;获客更多依托线上场景化链接有效触达农村长尾客户;增信方式更注重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推动数据资产的增信和变现;审批模式则加快向自动数据采集、智能审批不断升级。
03、推动农村金融风控机制由“传统风控”向“智能风控”升级
智慧农业发展,较大程度缓解了农村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个痛点,即风险控制难题。传统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和标准化低、以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息搜集成本较高[16-17],导致金融机构依赖财务数据评估、抵押资产或“关系型信贷”的传统风控机制,较难在农村金融领域大规模推广。智慧农业发展使“三农”大数据得到快速积累,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推动金融机构在涉农领域逐步建立起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机制。从贷款流程看,数据驱动的智能风控机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基于新型“三农”数据包的风险评估机制。智慧农业生成的大量数字足迹,使传统风控方式忽略的“沉睡”信用信息逐步显性化,形成了真实、丰富、可用、实时的新型“三农”数据资源[18]。基于这些新型数据资源,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构建线上化、智能化的涉农数字信用评价模型,更加有效地抓住一些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解释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对产业链各主体、各环节的精准评级和全面风险评价。已有较多金融机构依托各类“三农”场景数据,创新涉农贷款风险评估模型,使其对涉农主体刻画的数据维度更加丰富、风险画像更加全面、违约预测更加精准。
第二,基于实时动态“三农”数据的贷后预警机制。智慧农业依靠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流程的动态监测和实时传输,使金融机构能够获取实时的农业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和市场购销动态等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三农”数字化贷后风险预警系统,对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风险点进行智能化、集约化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总的来看,在金融服务智慧农业过程中,透明的农业信息流实时动态地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传递和共享,较大幅度缓解了传统风控面临的农业信息难获取、现场查勘成本高、涉农主体信用不足等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依靠数据、模型、技术手段,不断迭代更新智能化的风控体系,有效识别智慧农业产供销各个链条存在的风险隐患,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03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中农村金融转型的实践及困境
智慧农业蓬勃发展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较多金融机构依靠物联网、大数据、“天空地”一体化技术,针对服务智慧农业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探索。但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与金融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01、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转型的实践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模式:第一类是依托涉农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实践模式;第二类是金融机构主导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践模式。比较来看,第一类模式中,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公司、农业专业平台公司等主体建立涉农产业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平台,为平台上下游涉农主体提供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是平台生态的重要“参与者”。第二类模式中,金融机构则通过“自建”平台,同时为平台上下游涉农主体提供科技、信息等非金融服务及多元化金融服务(见表1),是智慧农业平台的“运营者”。
时代召唤企业家精神回归挺怀念新世纪初的,那时候出现了一批新的企业家,带着数字革命的天赋。他们有磅礴的才气,有卓越的理想,又有充沛的活力,商业中又充满新元素、新工具、新技术,所以整体氛围和环境,都在强调和实践价值创造,崇尚创新,为他人解决问题......
查看详情 >51:1979年,褚时健51岁,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这是其人生辉煌的起点。2:1990年,褚时健62岁,创立“红塔山”品牌,玉溪卷烟厂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十大企业家。66:1994年,褚时健66岁,玉溪卷烟厂发展到亚......
查看详情 >智能温室到底靠谱不靠谱,要看具体情况。许多人对“智能温室”不了解甚至有偏见,因为经常会见到见一些入不敷出乃至于荒废掉的智能玻璃温室,认为建这种温室就是骗补贴,没有人会真正指望从这种温室里挣到钱...如何去理解“农业”本身,始终是我们面临的最......
查看详情 >